“相机笔记”是溢图科技旗下账号
2014年11月20日,索尼α7II(ILCE-7M2)正式发布。它是第一款内置5轴机身防抖的全幅微单,也是第一款可以同时启用机身防抖与镜头防抖的相机。
ET对这一天印象颇深:当时在去找朋友的路上,收到消息有新机发布后,连忙将车停到路边然后开始编辑微博。此时,距离α7/α7R发布仅仅过去了1年零1个月,而以往的全幅数码单反通常要3-4年才有一次换代。
α7II不仅加入了5轴机身防抖,同时还在对焦性能、启动速度、操控性(例如快门位置)、可靠性(例如全金属卡口)等方面做出了诸多改善。与之相比,第一代α7相机更像是抢时间推出的试验品。尽管这对早期消费者并不厚道,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,索尼在2013年迈入全幅微单这一步确实改变了可换镜头相机的市场格局。
2004年9月,柯尼卡美能达推出了第一台带有机身防抖的数码单反Alpha 7D(又名Dynax 7D或Maxxum 7D)。之后,宾得、奥林巴斯也推出了支持机身防抖的数码单反。2009年6月,奥林巴斯推出E-P1,将机身防抖技术带入到微单相机中。然后在2012年2月推出E-M5时,奥林巴斯的机身防抖技术已经进化为5轴防抖。
松下原本选择的是镜头防抖。2013年8月,新登场的GX7具备机身防抖,成为第一个兼具镜头防抖和机身防抖的相机系统。(不过GX7上,两种防抖还不能同时使用)本文主角索尼α7II是第一款可以同时启用机身防抖与镜头防抖的相机。搭配绝大多数内置防抖的E卡口镜头时,机身负责X/Y平移和旋转防抖,镜头负责俯仰和摇摆防抖。
2015年7月,松下在GX8上应用了名为Dual IS的防抖技术,首次实现机身+镜头协同防抖。具体来说就是在俯仰、摇摆轴上,达成1+1>1的防抖性能。在这之后,奥林巴斯、佳能、尼康也先后推出了支持协同防抖的产品。
作为最早实现机身防抖、镜头防抖同时工作的厂商,索尼也在2022年10月发布的α7RV上实现了协同防抖。
索尼α7II的最直接竞争对手是尼康D750。两者不仅拥有基本相同的传感器,在拍摄性能、翻折式液晶屏等方面也颇为相似。ET当初选择的是尼康D750,做出这个决定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索尼最初只提供有损压缩RAW格式 —— 我确实记不清自己什么时候买的D750了,但应该隔了不到半年,索尼就发布了α7II V2.0固件(2015年11月)。这次更新不仅加入了无压缩RAW格式,还解放了转接镜头的相位对焦,大大提升产品竞争力。
需要说明的是,α7II的防抖组件还有些不够可靠(不少消费者遇到传感器无法复位情况,尽管只需要用圆珠笔拨一下就能修复),也不支持AF-C的眼部对焦、视频下的相位对焦和USB供电 —— 这些不足,都在2015年6月发布的α7RII上得到了增强与完善。
α7II全幅微单
前代产品:α7
后续产品:α7III